有趣的是,1931年生产的部分车型的进气格栅上还出现了更为简洁的方形菲亚特车标,FIAT字体变得尤为细长,整个标识显得极为紧凑,大红底色中隐约可见小颗粒状点缀。相比此前极具辨识度的圆形月桂花菲亚特车标,这款方形车标有些过于低调了,不过其使用的比例却远远高于圆形月桂花标识。
除了生产汽车外,菲亚特在铁路和航空等领域的业务也逐渐扩大。1932年米兰车展上,菲亚特带来了508 Balilla,该车搭载20马力的1.0升四缸发动机及一台3速手动变速箱,最高时速80km/h。与此同时,菲亚特标识又一次发生了变化,没错,时隔一年后的菲亚特对长方形车标的形状做了小修改,车标改为倒梯形以配合大多数车型的进气格栅造型,而其中的FIAT字样也随车标轮廓的变化而改变。508 Balilla可以说是菲亚特又一款畅销车型,从1932年诞生后的5年内,共售出113000辆。
1936年,著名的菲亚特500 Topolino上市,该车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民用车,其小巧的身材和颇为新颖的造型设计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被人们戏称为“小老鼠”的500 Topolino搭载一台13马力的569cc直列四缸发动机,最高时速85km/h,综合油耗6L/100km。这款小车可谓当时的意大利国民车,一经推出便迅速红遍欧洲市场。
500 Topolino上市两年后的1938年,菲亚特对其品牌标识的形状作出了调整,为了与500 Topolino尖锐的进气格栅相呼应,车标上部边缘变得圆润许多,而下部分则较为尖锐,看上去像一块盾牌,原先的大红色底色则保持不变。在此期间,菲亚特推出了多款500 Topolino的衍生车型,从1936年诞生到1955年停产,该系列车型在全球共售出52万辆,为此后菲亚特的全球化品牌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菲亚特Mirafiori于1939年竣工并投入生产,22000名工人夜以继日的生产以应对菲亚特汽车供不应求的火爆状况。该厂原本计划生产菲亚特700轿车,然而随着二战的爆发,该项目最终胎死腹中。意大利在1940年6月卷入二战后,菲亚特民用车生产全线停止,转而生产军用物资,菲亚特727 SC半履带牵引车和BR.20中型轰炸机就是其代表作。直到二战结束时,菲亚特共生产了约600架该机型,多次空袭任务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二战后的意大利陷入大萧条时期,菲亚特工厂因战争损毁严重,菲亚特新车研发进度停滞不前,1943年,菲亚特工厂更是爆发了10万名工人的大罢工事件。两年后,菲亚特创始人乔瓦尼·阿涅利因病去世,使本就低迷的菲亚特一蹶不振。这种情况到了1948年得以好转,菲亚特工厂在此期间重建完毕,随着意大利国内重建工作大面积的展开,菲亚特恢复生产后销量迅速攀升。
1950年日内瓦车展上,菲亚特带来了全新的1400型轿车,二战后菲亚特的首款跑车也在1952年正式推出,它的诞生也标志着意大利国内经济的复苏。1955年可以说是菲亚特值得骄傲的一年,菲亚特600小型轿车在这一年正式上市,仅有585kg重的菲亚特600拥有极高的燃油经济性,四轮独立悬架和液压鼓式刹车系统的应用使其极具市场竞争力。此后推出的衍生车型600 Multipla也让菲亚特赚得盆满钵满。
著名的菲亚特500诞生于1957年,它的出现可以说几乎让全世界都知道了菲亚特的名字。和菲亚特600相比,菲亚特500拥有更加袖珍的车身尺寸,同样采用后置后驱布局,搭载479cc、499cc和594cc三个排量的双缸风冷发动机。该车一经推出便迅速风靡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菲亚特500热销两年后,也就是1959年,菲亚特又一次对品牌标识进行了升级。盾形车标底色仍为红色,外圈的镀铬装饰使整个标识显得更为立体且富有质感。
除了主攻中低端家用车市场外,菲亚特也开始尝试开辟豪华车和跑车市场,其中1960年推出的2300 S Coupe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同时,菲亚特与Abarth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后者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让菲亚特也受益匪浅。之后的几年里,菲亚特又推出了包括1500、1600、1600 S和600 D Multipla在内的多款新车,推出新车型的同时,菲亚特又在盘算着更新品牌标识的工作。
或许是从1921年启用的圆形月桂花车标给人们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菲亚特高层决定在1965年再次将品牌标识改为经典的圆形月桂花样式。这一次改变相比前几版月桂花车标来说,外圈的花瓣图案并没有那么繁琐,内圈仍采用红底配色,样式与此前的月桂花车标并未有太大的区别。更换新车标的第二年,菲亚特创始人Giovanni Agnelli的孙子Gianni Agnelli当选公司董事长,月桂花车标和阿涅利家族回归菲亚特仿佛在像已故阿涅利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