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看官是否听说过一部名为《高智能方程式》的动画片,里面方程式赛车的电脑不仅能与驾驶员进行语言交流,还能与其他赛车的车载电脑沟通。这部于1991年发行的动漫确实拥有一定前瞻性,但这样的创意并非空穴来风,要知道通用汽车从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研发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时至今日,通用汽车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终于要实现量产。在这之前,请各位随我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项新技术。
能与世界交流的网联汽车技术(V2X)
其实所谓的网联汽车技术(V2X),一共涉及三种类型,分别为车辆与车辆通信(V2V)、车辆与基础设施通信(V2I)和车辆与行人通信(V2P)。其中,车辆与基础设施通信较为难以实现(现已实现),因为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
网联汽车技术能通过短程通信技术和定位技术实现车辆间的沟通(V2V),相比于传感器、雷达或摄像头,这项新技术拥有更长的沟通距离,也不受天气、光线和清洁度的影响,从而能更迅速准确地发现潜在危险并提醒驾驶员。
网联汽车技术还能够实现车辆与交通信号灯和其他基础设施间的通信,能够提升行车安全和缓解交通拥堵。该功能似乎与“读取交通信号标志”这项功能类似,但实际上其拥有更强大的功能,例如读取交通信号灯的时间设置。
其实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网联汽车技术似乎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被动安全技术。但与现有的被动安全技术不同,网联汽车技术还能够实现汽车与行人间的通信。
从定义的角度叙述网联汽车技术后,我们再来看看要想实现这项技术,需要哪些内部硬件和怎样的外部环境。
咱们人与人之间,沟通需要用耳朵来听、眼睛来看、大脑来思考、嘴和肢体来表达。所以很好理解,车与世界交流也需要类似的东西,比如DSRC专用短程通讯设备就像汽车的耳朵,用于定位的GPS信号接收器则像是眼睛,电子控制系统就像用于思考的大脑,而人机交互界面则是用来表达的嘴和肢体。
拥有耳朵、眼睛、大脑和嘴知识基础,并不是说有了这些就能够进行沟通,否则我们不仅能够不学英语就能听懂外国朋友在说什么,还能理解其他动物的想法。所以,想要进行正常交流,我们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同理,车辆与车辆、基础设施和行人沟通也需要沟通路径、网络和语言的协议。
快速发展,V2X的六十年
V2X快速发展的六十年

文章的开头我提到,上世纪50年代通用汽车便开始着手研发网联汽车技术。当时,通用汽车推出了火鸟2概念车,该车能够在专用车道使用巡航模式。而满足条件按时,驾驶者还能够使用全自动驾驶模式,并通过任务控制装置来引导汽车行驶。尽管当时这件事极其令人匪夷所思,但这也标志通用汽车踏出了“智能网联”的第一步。

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1959年的凯迪拉克Cyclone概念车首次引入了防碰撞系统,它在车头的双前鼻锥中安装了雷达传感器。

1996年,全球第一个车载语音通信系统——OnStar安吉星诞生。后来,通用汽车旗下所有车型都在使用该系统,这也为实现智能网联打下了基础。

2012年,通用汽车向我们展示了超级巡航技术。无论是在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还是在走走停停的城市道路,该技术都可实现解放驾驶员双手的目的。

另外,通用汽车现在已在欧洲和美国完成了网联汽车技术标准的制定(DSRC)。这不仅使通用汽车成为了行业标准的制定者,还加速了该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进程。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与这项新技术之间的距离不再是遥不可及。据官方称,2017年凯迪拉克将在美国市场的新款CTS车型上全系标配V2V技术,并有可能支持V2I技术的选装。而就中国市场而言,虽然通用汽车还没有进行V2X正式推广的规划,但已经在上海设立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同时据悉,2017款CT6车型将搭载超级巡航技术,为在国内发展网联汽车系统做准备。
有效提升行车安全,V2X体验
有效提升行车安全,V2X体验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钱惠康和通用汽车中国科学研究院院长杜江凌两位先生,为我们介绍了通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后,我们有幸亲身体验了这项新技术。经过一番体验,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网联汽车技术在生活中如何应用。可以很清楚的告诉大家,这项技术的确可以提升行车安全。同时,如果这项技术与现有的被动安全技术互补应用,那么它们也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全文总结:纵观全文,其实通用汽车的网联汽车技术似乎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被动安全技术。不过,相比于如今市面上广泛应用的以来各类型传感器的被动安全技术,V2X拥有更宽广的应用范围,同时使用起来也更加便利。并且,据钱惠康先生称,这项技术未来应用后并不会增加消费者太多的购车预算。因此,相信各位和我一样,希望这项技术能够早日普及,毕竟它能让我们的出行更安全。
